中藥的運作原理-第一部

 

在人體上,陽就是交感神經,陽氣就是交感神經的強度,陰就是副交感神經,陰氣就是副交感神經的強度,交感神經(陽)負責使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血管收縮、呼吸變快、體溫增高、止尿止便......等等,副交感神經(陰)負責促進消化、降血壓、心跳變慢、血管擴張、降體溫、排濕利尿、生殖勃起、睡眠啟動....等等,因此只要調整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強度,就會改變身體的狀態,強度就是「氣」,所以調整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強度就是調整陽氣 」和「陰氣」,中 醫從幾千年之前就已發現五臟六腑是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所控制,所以只要控制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就能控制五臟六腑,在古中國的語言,交感神經就是 「陽」,副交感神經就是「陰」,交感神經的強度就是「陽氣」,副交感神經的強度就是「陰氣」,所以只要能控制「陽氣」和「陰氣」的強弱度就能控制五臟六 腑,於是古人在經由長期的試藥後,把各種藥物對「陽氣」和「陰氣」強弱度的作用做成記錄,這些記錄就是神農本草經或本草系列的著述,記錄中把能增強「陽 氣」,也就是增強交感神經的藥歸類為熱性的藥,把能增強「陰氣」,也就是增強副交感神經的藥歸類為寒性的藥,然後再經由望、聞、問、切四種得知身體資訊的 方法,來取得身體中陰陽強弱的狀況,只要根據身體中陰陽強弱的狀況,就能開出調整陰陽的寒或熱的藥。

 

藥物寒熱性

藥物寒熱性並不是說這個藥物是寒或是熱,而是指藥物會使身體生「熱」的身體狀況或生「寒」的身體狀況,「熱」的身體狀況就是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血管收縮、呼吸變快、體溫增高、止尿止便......等等,「寒」的身體狀況就是促進消化、降血壓、心跳變慢、血管擴張、降體溫、排濕利尿、生殖勃起、睡眠啟動....等等,所以吃下去的藥如果會使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血管收縮、呼吸變快、體溫增高、止尿止便......等等,那這個藥就是熱性的藥,寒性的藥,則是會有反向的作用,要得知藥物的寒熱性,就必須靠實驗,也就是去吃吃看,看吃完後身體是生熱或生寒,也就是用神農嚐百草的方法去觀察得知藥物的寒熱性。

 

中藥就是興奮劑

中醫的治療方法是一種刺激療法,針、灸、導引都是刺激療法,中藥當然也是刺激療法,服用中藥的目的就是要刺激你的中樞神經,或是交感、副交感神經,或是腎 上腺髓質、皮質,或是刺激各種腺體,例如失眠,那就表示你副交感神經虛弱,所以就用中藥來刺激你的副交感神經,例如精神不振,那就表示你中樞神經虛弱,所 以就用中藥去刺激你的中樞神經,所以說中藥都是興奮劑,用來興奮你的神經系統,使其恢復正常,最有名的補品人參,藥書上都說人參可以大補元氣,事實上,人 參的作用只不過是刺激中樞神經,中樞神經被人參興奮後,就會使人呈現出精神奕奕的樣子,人參並沒有補甚麼元氣給你,人參也不含元氣,元氣是你自己的中樞神 經所產生的,因為人參興奮了你的中樞神經後,你興奮的中樞神經就產生元氣了,所以,人參只不過是興奮劑而已。又例如生地黃,藥書說生地黃有消炎的作用,事 實上,消炎的作用仍然不是直接由生地黃作用的,生地黃會刺激你的腎上腺皮質,當腎上腺皮質被刺激後,就會分泌出腎上腺皮質素,是腎上腺皮質素才有消炎作 用,而不是生地黃,所以生地黃也是一種興奮劑而已,一種腎上腺皮質素的興奮劑。而所謂的滋陰補陽,其實,所有的中藥內都沒有陽或陰的成分,當中藥刺激你的 交感神經後,你的交感神經就會更加興奮,然後交感神經就會做出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血管收縮、呼吸變快、體溫增高、止尿止便......等等的陽性表現,因此陽是你自己的交感神經補出來的,並不是中藥補的,滋陰也是一樣的道理,你多出來的陰,也不是中藥去滋出來的,而是你自己的副交感神經去滋出來的。

 

不可在未了解自己體內的交感、副交感狀態(陰陽狀態),就去長期服用中藥

所有的中藥都是神經興奮劑, 端看醫生如何使用興奮劑,醫生先藉著望、聞、問、切來得知體內陰陽的狀況,體內陰陽的狀況就是交感、副交感的狀況,便秘、失眠就使用能興奮副交感神經的 藥,氣喘、嗜睡就使用能興奮交感神經的藥,所以要用哪種藥,完全要看交感、副交感的狀況來決定,然而,中藥卻常被宣稱為無副作用、可長期服用,如果你長期 服用,那就是長期服用興奮劑, 如果你是交感神經亢奮的陽亢之人,還去服用人參、桂枝、杜仲等等交感神經興奮劑,那無疑是在雪上加霜,所以在未了解自己體內的交感、副交感狀態,就去長期 服用興奮劑 ,是很危險的。

 

好的中藥不等於對的中藥

好的中藥,諸如人參、冬蟲夏草,四珍膠,靈芝....等等,其特色就是貴,因為貴,所以被認為是好,有的人天天吃人參,但是又剛好是熱性體質,於是越吃越 亢奮,乃至無法睡覺而失眠, 有的人聽到補中益氣,認為很好,於是就天天吃補中益氣丸來保養身體,如果你是失眠的人,很好的補中益氣丸只會讓你精神亢奮睡不著覺而已,有些人聽到黃連很 好,於是吃黃連來保養身體,如果你是寒性體質的人,越好的黃連只不過讓你的身體越寒而已,又例如冬蟲夏草,冬蟲夏草夠好夠貴了吧,但是如果凝血、血栓、微 血管破裂型黑眼圈...等等問題,還不惜重金的去吃很好很貴的冬蟲夏草,只是雪上加霜罷了,這就是標準的吃錯藥,以為貴的、好的中藥就可以天天吃,殊不知 熱性的人必須吃寒性的藥,寒性的人必須吃熱性的藥,必須吃對的藥才會有效,吃好的藥只是安慰自己而已。

 

中藥為何要配伍

中藥和西藥最大的差別並不在於是否傷肝、腎,而是在於是否經過萃取,西藥是將藥材中特定的成分萃取出來,中藥則是不經過萃取,萃取後的西藥,只取需要的成 分,因此西藥的作用常是單一的,例如類固醇,其作用就是單一的消炎作用,其腎上腺皮質亢進的副作用,也是由消炎作用單一造成的,而不是由消炎作用以外的作 用造成的。而中藥因為不經過萃取,所以服用時,就會把所有的成分全部吃進去,包括需要的,不需要的都一起吃進去,因此其作用也就不是單一的,而是有多種作 用的 。

例如柏子仁,柏子仁的成分有鎮靜、瀉肚子、益智....等等的作用,當你吃下柏子仁後,就會有全部的作用,假設你只是記憶力不好,所以想吃柏子仁,藉其益 智的作用來改善記憶力,但是你吃後就會發現自己有點嗜睡又拉肚子,那就是因為中藥不是萃取的,所以你就會有所有的作用,不只是可以益智,還會嗜睡、拉肚 子,為了去掉不要的作用,所以就把可以止瀉的山藥,和可以提神的黃耆一起配伍進去,如此就可以避掉不需要的作用。

又例如茯神,茯神有鎮靜、利尿、益智的作用,如果你因睡得不好而想要吃茯神,吃完後就會發現,雖然睡眠改善了,但卻要常跑廁所,所以還須把能止尿的覆盆子配伍進去,去抵銷茯神的利尿作用。

這種配伍的觀念就發展出君、臣、佐、使的藥量觀念,例如以茯神為主要的藥,再以柏子仁為次要的藥,然後再以覆盆子為更次要的藥,再以山藥為更更次要的藥, 於是就根據其用藥的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用君、臣、佐、使四個名稱來區分出藥在配伍中的重要程度,於是就成了以茯神為君,柏子仁為臣,佐以覆盆子,再以 山藥為使的一個配伍藥方了。

 

丸和湯的差別

丸和湯的差別在於身體吸收的速度,以八味地黃丸為例,丸必須經過牙齒、腸胃磨碎再吸收,所以吸收緩慢,並且藥量也會變少,湯則不必經過消化,可以直接,所以吸收非常快速,之所以要製成「丸」,是因為 生地是較寒的藥,較寒的藥會有類固醇效應,長期或大量使用會引起滿月臉、向心性肥胖、早醒、糖尿病...等等的副作用,稱做腎火或陰火,為了避免體內有過多的類固醇效應,所以製成丸,故意使身體緩慢吸收,藥量變少也使吸收量變少,因而不致於再引起過多的 腎火,除非是陰虛非常嚴重,才會把生地、山茱萸...等八味煮成湯,並且煮成湯後,也不可以像八味地黃丸那樣天天吃(丸類因為吸收慢、藥量少,所以可以長期吃,但也並非所有丸類都如此),只能少次的暫時應急服用,否則就會再引生腎火的類固醇效應。

 

中藥也會傷肝、腎

內經素 問異法方宜論篇:「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內經把中藥直接就稱為「毒」,又有一句話說,是藥三分毒,所以不是只有西藥會傷肝、腎,有很多中藥也會傷 肝、腎的,其傷肝、腎的原因並不在於重金屬和農藥(重金屬和農藥當然也是傷害),而是本身的藥性就是會傷肝、腎的,例如寒性藥常常會引起腎上腺皮質亢進, 而傷了腎,所以才會有引火歸源之法,引火歸源之法就是為了避免寒性中藥傷腎的方法,又例如益氣類的中藥,都是作用在中樞神經上,長期服用後,就會使中樞神經一直處於亢奮的狀態,那是會傷腦神經的,再例如陽性的熱藥,都是作用在交感神經上,長期服用後,使交感神經一直處於亢奮狀態,最常見的就是心悸不斷 、失眠,最後就傷了心包、自律神經、腦神經。

 

是否應遵從古方

不是應否遵從的問題,而是古代沒有人熬夜,沒有電視、電腦,少人坐辦公桌,工作都是勞力,飲食清淡、無辛辣、咖啡、油炸物,且常吃不飽,因此古人很容易就 陽虛了,因此,古代醫師針對古代人當時的陽虛體質,所訂出的配方若不是溫補命門,就是大力扶陽,然而現代人的生活飲食習慣,熬夜、辛辣、咖啡、油炸物、無 勞力、飲食飽足,這種生活飲食習慣, 根本就不太容易陽虛的,而是非常容易陰虛,若是遵照古方去溫補命門、大力扶陽,只是火上加油,不但無效,更會加重病情 ,事實上,許多古方都是不適合現代人吃的。

 

中藥的副作用

常常聽人說中藥是溫和沒有副作用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何吃了人參後會開始難入睡?為何吃了幾天山藥後會開始便秘?吃了一陣子的生地後會開始腳板發熱或牙 根有搖動感?吃了柏子仁後會開始拉肚子?......等等,山藥是補腎的而不是用來便秘的,柏子仁是益智安神的而不是用來拉肚子的,生地是補血的而不是用 來生腎火的,人參是用來補元氣的而不是用來失眠的,失眠、便秘、拉肚子、腎火不是副作用是甚麼?中藥的特色就是不經過 萃取的,所以你在吃進了補腎的作用時,也必須同時把便秘的作用吃進去,你不可能只要柏子仁的安神作用而不要拉肚子的作用,千萬不要再說中藥是沒有副作用 的,沒有一種中藥是沒有副作用的,所以中藥都必須用配伍的方式來服用,例如想吃柏子仁來達到安神作用時,就可以再同時吃進一點山藥,利用山藥的便秘作用來 解除柏子仁的拉肚子副作用,但是你在藥方中把山藥配伍近來時,就又得再考慮山藥的其他作用,如果你有低血糖的問題時,就又不能用山藥來配伍柏子仁了,因為 山藥有降血糖的作用,把山藥配伍進來只會使你的低血糖問題更嚴重,這時候你又得思考其他可以克制拉肚子的藥,可是你找到另一種藥時,你又得考慮這個藥的其 他作用,中藥的作用方式就是如此,如果你喜歡中藥這種自然不萃取的特性,那你也得同時接受中藥全面又複雜的副作用,越多的藥配在一起,副作用就越多,各種 藥互相之間的作用就越複雜,也越難掌握其作用,甚至是無法掌握,特別是現代有許多不知道中藥配伍原理的中醫,把配伍當成是加強作用的方法,而不知道配伍主 要是用來去除副作用的,常常都是把具有同一種功用的中藥都加進去,自以為可以加強藥效,但是卻衍生出許多無法掌握及控制的副作用,例如為了要安神,就把柏 子仁、菊花、生地、旱蓮草、百合、酸棗仁.....等等都具有安神作用的藥全都配伍進去了,但是柏子仁的副作用呢?菊花的副作用呢?生地的副作用呢?旱蓮 草的副作用呢?百合的副作用呢?酸棗仁的副作用呢?這麼多種藥的副作用都不需克制了嗎?這種一大堆藥配伍在一起的藥方是很危險的,這麼多的副作用幾乎可說 是無法被掌握也無法被控制的。

 

中藥的歸經與寒熱藥性

歸經就是說這個藥是作用在那個經上的,例如生地是入心經、肺經,意思就是說生地主要是作用在心經和肺經上的,生地具有清肺熱的功效,所以說它入肺經,生地 又具有鎮定中樞神經的作用,心經就是中樞神經和自律神經,所以鎮定中樞神經的作用就是入心經,生地又有涼血止血的作用,「涼」就是使作用壓抑下來的意思, 涼血就是使血的運行作用壓抑下來,也就是凝血的作用,涼血的相反作用就是血熱,血熱就是溶血或抗凝血,既然涼血就是凝血,所以涼血就自然易於止血,人體的 凝血作用的啟動則來自於心經中的自律神經,人體在進行止血時,會出現血小板聚集以達成凝血的功用,血小板聚集時會使血小板內cAMP減少,cAMP減少就會使 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減弱,所以說生地的涼血作用就是入心經。

知道了歸經的意義後,還得了解藥的寒熱性,生地與人參,人參也是和生地一樣都有作用於中樞神經上,也就是入心經,但是兩者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生地性寒,性寒就是壓抑、鎮定的性,性寒作用在中樞神經上就會鎮定中樞神經,人參性熱,性熱就是興奮、振奮,性熱作用在中樞神經上就會興奮中樞神經。而性 寒若是作用在自律神經上就會壓抑交感神經或振奮副交感神經,性熱若是作用在自律神經上就會興奮交感神經或壓抑副交感神經,生地和人參同樣都是入心經,也就 是同樣都是作用在中樞神經和自律神經,因其有寒、熱性的不同,對身體所產生的效果也不同,生地會安神,人參則會提神,作用完全相反。

 

中藥寒、熱藥性的再定義

中藥的寒、熱性都是來自於本草系列經典的紀錄,這些紀錄則是來自於祖先們的試藥結果,古時候因為科學不發達,試藥的結果也較為粗略而不夠細緻,現今由於生 化科技的發達,對於藥物的成分、藥性都有著更先進的研究結果,這些現代生化科技的研究結果和古代祖先的試要結果也有了部分的差異,有些中藥的藥性都必須重 新再更新過 。

本草系列藥典對於藥性的寒熱性都記錄為寒或熱,而現代生化研究結果則顯示許多中藥的藥性都是寒熱交雜的,也就是同時具有寒性也具有熱性,例如生地是被本草 系列藥典記錄為寒性,但是生地的寒性藥性會有消炎的作用,消炎乃是來自於腎上腺皮質醇的作用,生地會促使腎上腺皮質分泌皮質醇以達成消炎作用,這個消炎作 用就是生地的寒性藥性,但是過多的腎上腺皮質醇卻會引起滿月臉、向心性肥胖、早醒、糖尿病...等等的副作用,腎上腺並非屬於腎臟 ,而是屬於大腦所管轄控管,因此腎上腺是歸屬於腎經,促進腎上腺皮質分泌皮質醇就是振奮腎經,中國古代的醫師也已發現生地這種振奮腎經的藥性,將這種振奮 腎經的藥性稱為腎火,也就是說生地在心經上的作用是寒性的,但是生地在腎經上的作用卻是熱性的,並且生地的寒、熱性是同時存在的,張仲景在其傷寒論中所配 的八味丸就以少量的肉桂、附子和生地配伍來壓抑腎火,現代藥理實驗發現肉桂和附子會減少腎上腺中的維生素C含量,因而可以減少皮質醇的分泌,張仲景會有這 樣的配方,足可見張仲景已發現了生地這種寒熱交雜的藥性了,清代的陳士鐸也在其著作本草新編中闡述生地的腎火效應,只是張仲景和陳士鐸都未更改生地的藥 性。

又例如桑葉,桑葉在本草系列藥典中被訂為寒性,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桑葉主要成分為類黃酮、桑葉生物鹼、GABA,類黃酮會讓支氣管和回腸肌肉放鬆,類黃酮把 支氣管放鬆後就可緩解咳嗽,這是桑葉治咳嗽的原理,類黃酮之所以可以把支氣管放鬆,是因為類黃酮振奮了交感神經之故,振奮交感神經就是熱的藥性,類黃酮還 可以促進多巴胺的分泌,使人具有醒腦作用,促進多巴胺的分泌也是熱的藥性,而桑葉中的桑葉生物鹼可以降血壓和降血糖,這是寒的藥性,桑葉中的GABA則會 鎮定中樞神經以及降低多巴胺的分泌,這也是寒的藥性,因此桑葉的藥性也是寒熱交雜。

又例如菊花,菊花在本草系列藥典中被訂為寒性,但菊花也 有抗凝血作用,抗凝血會促成血熱,抗凝血是一種熱的藥性,因此菊花具寒性也具熱性。

又例如安神藥物夜交藤、柏子仁會提高腦內去甲腎上腺素而有興奮交感神經的作用,但卻有抑制腦內多巴胺釋放,達到抑制中樞神經的效果,提高腦內去甲腎上腺素 是熱的藥性,抑制腦內多巴胺釋放則是冷的藥性,因此夜交藤、柏子仁具寒性也具熱性。

中藥中具有像生地和桑葉 、菊花、夜交藤、柏子仁這種寒熱交雜藥性的藥還有很多,因此本草系列藥典中各種藥的寒熱藥性應該被重新定義。

 

矛盾的藥性1.--腎火、陰火

腎上腺皮質素就是類固醇,許多中藥雖然都沒有添加類固醇,但是許多中藥材本身就是有類固醇效果的,例如甘草、生地、金銀花....等等,長期使用甘草、生 地無異於長期使用類固醇,會造成滿月臉、向心性肥胖、早醒、糖尿病...等等副作用,中醫稱之為腎火或陰火,腎上腺皮質素雖然對身體不好,但是腎上腺皮質 素(類固醇)卻有良好的消炎效果,還能夠抑制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加壓素、血管緊張素、5-HT...等遞質的縮血管作用,改善微循環,從而維持正常 的心輸出量和維持內臟的血液循環不受血管收縮的影響,有許多的病症沒有腎上腺皮質素(類固醇)還真不行,這是一種矛盾的藥性,中國古代的醫師也發現到長期 升高腎上腺皮質素的危害(陰火),而盡量在用藥上避開腎上腺皮質素的長期效應,因此對於大量的寒性藥使用,例如生地,高明的中醫師總是短期的應急式使用生 地,然後停藥一段時間後,再短期用藥,若要長期使用生地,也會把生地製成小藥丸,然後每日少量服用,那是因為煮成湯藥時,量不容易減少,而且湯藥的吸收過 於快速,在量不少又易吸收的狀況下,會使腎上腺皮質素快速升高,所以只能製成不易大量服用又吸收緩慢的小丸,來慢慢服用。

 

矛盾的藥性2.--抗乙醯膽鹼

小檗鹼,又稱為黃連素,是一種生物鹼,主要存在於小檗屬與黃連屬植物中,常見含小蘗鹼的中藥有黃連、菊花、黃柏、三顆針....,在應用上,有中樞抑制作用、抗菌、止瀉、消炎等效果。

小蘗鹼對乙醯膽鹼具有劑量依賴性雙相作用,小劑量能抑制膽鹼酯脢和增強乙醯膽鹼作用,大劑量則可與乙醯膽鹼發生競爭性拮抗,形成抗乙醯膽鹼,也就是說服用 少量的菊花、黃連會有增強乙醯膽鹼的作用,而服用大量的菊花、黃連卻會有拮抗乙醯膽鹼的作用,這是一種相反的矛盾藥性,為何會如此?那是為小檗鹼會和乙醯 膽鹼的受體結合,受體的數目是固定的,當小檗鹼和乙醯膽鹼受體結合後,就會占據一部份的受體,使得可被結合的受體數量減少了,其他的乙醯膽鹼只有較少的受 體可供結合,因此乙醯膽鹼就無法被增強,行程相對性的乙醯膽鹼減弱,這種小檗鹼和乙醯膽鹼的受體結合的效應,就稱為競爭性拮抗。

至於為何大量時才會有拮抗乙醯膽鹼的作用呢?因為少量時,小檗鹼和乙醯膽鹼受體結合的數量並不多,其他的乙醯膽鹼仍有足夠的受體可供結合,所以乙醯膽鹼的作用仍然是正常運作,就不會有拮抗乙醯膽鹼的作用。

為了避免抗乙醯膽鹼的副作用,服用黃連、菊花、黃柏時應少量服用,若要長期服用時,應該服用幾日就停用1-2日。

PS:抗乙醯膽鹼作用為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口渴、便秘、小便困難....等等。

 

中藥的現代藥理

中藥有許多名詞都是古代的語言,諸如陰、陽、氣、血熱、涼血...等等,這些古代的語言通常是神祕又具哲學性,很難了解,必須用現代的西方科學藥理來解讀方能了解。

陽就是交感神經,陰就是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陽)負責使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血管收縮、呼吸變快、體溫增高、止尿止便......等等副交感神經(陰)負責促進消化、降血壓、心跳變慢、血管擴張、降體溫、排濕利尿、生殖勃起、睡眠啟動....等
陰虛 「陰」是指副交感神經,也就是副交感神經虛弱。
補陽、助陽 陽就是交感神經,補陽就是提振、興奮交感神經。
滋陰 陰就是副交感神經,滋陰就是提振、興奮副交感神經。
提神 神就是「活動」,中醫的「神專指「意識活動」,提神就是使意識活動提振起來,也就是使精神提振起來 。
安神 神就是「活動」,中醫的「神專指「意識活動」,安神就是使意識活動安定下來,也就是使精神鎮定下來 。安神藥是作用在中樞神經上,使中樞神經鎮定下來,安神藥有一個特殊的特性,就是安神藥在鎮定中樞神經的同時,卻也同時會興奮交感神經,因此安神藥經常和用來壓制交感神經的瀉火藥配在一起,例如可以安神的茯神和可以瀉火的生地或菊花配在一起。
補氣 「氣」是能量、強度的意思,通常中藥所說的「氣」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中樞神經的興奮度,另一個是指呼吸的進氣量,指中樞神經的興奮度時,通常會說元氣,例 如人參就是補元氣的藥,其作用就是興奮中樞神經,說到呼吸的進氣量時,是藉由擴張氣管來達成呼吸時的進氣量增加, 擴張氣管可以直接興奮氣管的交感神神經來擴張氣管,另一個方法是藉由抗組織胺的方法來減少氣管緊縮進而擴張氣管。
疏風 內經把免疫防衛系統歸屬於肝經,而過度的釋放動作就叫做「風」,風就是「動」的意思,也就是肝經亂動、不照規矩的動,組織胺所導致的交感神經興奮就是所謂 的肝風,肝風也是一種陽氣,內經對於肝風是採取疏肝風的治療,疏肝風比較常用的藥是菊花,菊花含有五羥黃酮(洋蔥素、斛黃素),五羥黃酮能干擾肥大細胞製 造組織胺,此外,也要積極避開會導致人體釋放組織胺及酪胺的過敏食物。
補血  
血熱 血熱就是血液不易凝固,「熱」並不是指溫度,而是「熱絡」的意思,血液的生化機制很熱絡的意思,其具體的表現就是血液不易凝固,同時交感神經也呈現興奮,而副交感神經虛弱。
涼血 涼血是相對於血熱而言,血熱就血液的生化機制很熱絡的意思,其具體的表現就是血液不易凝固,同時交感神經也呈現興奮,而副交感神經虛弱,涼血就是服用可以使血液易於凝固的藥物,使血液的生化機制得以安定。
發汗 發汗就是使身體出汗,通常是藉著藥物來興奮交感神經,交感神經被興奮後就會流汗,麻黃、桂枝、葛根都是有名的發汗藥。這類興奮能交感神經的發汗藥,也因其興奮交感神經的作用而會有心悸、失眠的副作用。
清熱、退火  
益智 益智是指增益記憶力和思考力,因為腦血管屬於末梢血管,因此採用能增加末梢血管循環的藥物就可以有益智的效果,銀杏、遠志、丹參是常用的益智藥物,但是增加末梢血管循環會有血熱的副作用。
利水 利水就是利尿,也就是通利小便,藉著水份的排除來消除下半身的水腫。
興陽道 興陽道 的「陽」不是指人體陰陽功能的陽,而是以陽來代表性功能,這個陽不是內經中所說的陽,興陽道和補陽不一樣,興陽道的「陽」是指性功能,補陽的「陽」是指交 感神經,當代中醫都是以含有雄激素的藥物來興陽道,常用藥物有人參、蛇床子、枸杞、淫羊藿,不過,性功能是屬於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從陰陽的角度來看,性功 能是屬於陰,而不是陽,必須滋陰與瀉火同用才能增進副交感神經,可以用生地、桑葉茶之類來滋陰,以菊花來瀉火。

PS:人參、枸杞雖含有雄激素,蛇床子、淫羊藿雖具有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但是人參、蛇床子、枸杞、淫羊藿都是熱性藥,都會有興奮交感神經的作用,興奮交感神經就會妨礙性功能。

PS:桑葉的滋陰力非常弱,必須是無氧發酵過後的桑葉茶才具有滋陰效果,並且必須是不炒青製程才能避免藥性轉熱,藥性轉熱會興奮交感神經,也就完全沒有滋陰的效果了。
補腎水 補 充腎經上的陰性力,也就是增進「抑制性神經傳導力」,神經傳導物質具有兩種主要作用方式,一是導致神經訊息與興奮性的反應,即這些神經傳導物會使神經細胞 膜電位升高,有利於產生神經衝動,把神經訊號繼續傳下去,如乙醯膽鹼和麩胺酸等,這些物質稱興奮性神經傳導;相對的有些神經衝動傳導物可以使神經細胞膜電 位降低,導致不利於神經衝動,或神經訊息傳遞,如GABA和甘胺酸,這些就稱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近代神經醫學的研究證實,過度激化的神經訊息傳導(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是引起許多現代人身心不適狀(神經疾病)之主要原因。這些症狀皆可能包括 癲癇、疼痛、躁鬱症、壓力症、憂鬱症、不安、失眠、抽槒、精神分裂症、憤怒、恐慌 、陽痿、焦慮...等。
明目  
活血化瘀 就是使血液增加流動性及減少凝固性,使血液熱絡起來,就是促使身體形成血熱的狀態。
止血  
斂汗